随着时间的推移,程序员这一个曾经的新兴职业群体已经不再那么新鲜。“35岁”、“颈椎病”等等词语频繁出现在程序员们出没的社区、论坛等地方,在github上,也不断地在出现“身体调优”相关内容的热门repo,比如 健康学习到150岁 - 人体系统调优不完全指南

抛开身边朋友圈的年纪在逐年上升这一点,程序员这个群体在国内热门也已有近十年历史,早期入行的那一批人面临这些问题是在正常而不过的。而作为后来者,这些事情无疑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来到你我的身上,所以我决定应该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而做些什么。

平心而论,我的身体素质应该分为三个阶段:2017年前、2017-2022年初、2022年以后。

2022年前

在上大学前我从来没有为自己的身体健康有过任何担忧,反而在这一个阶段中身体素质是我的一大优势。在高中时,晚自习下课后经常性地会在操场跑个三个公里放松一会儿,大概一周三到四次的样子。

只不过限于当时的条件,也从来没有测过具体的时速,不过按照回寝室的时间倒推,应该是在15-20分钟之间,换算下来时速应该是10公里到12公里这个区间附近。并且回到宿舍后还有一段时间的简陋版举铁锻炼。

这也是我目前人生中难得的真·八块腹肌时间。

可惜好景不长。

在高考后的那个暑假,由于打篮球时剧烈对抗,脚趾被踩导致得了甲沟炎,而后续又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治疗手段导致情况极度恶化,最严重的时候右脚会比左脚大几圈,皮肤和肉之间充斥着大量我也不知道如何称呼的生理液体,而皮肤溃烂则会导致时不时渗出些来。

别说下地走路,即使是躺在床上,右脚也会有极其强烈的痛感以及渗水。

毫无悬念的,之后接近三个月的假期也就这么躺了过去。我能在入学前接触CTF或许还要归功于它,一个只能躺在床上且玩游戏玩到疲劳的人自然会有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这些本就感兴趣的知识。

赶在南京的严寒到临之前,我的脚差不多已经恢复到能穿袜子了,而到我的右脚能正常不倾斜地走路则已经快到大一下的入春。最终我能正常地跑步时,则已经是第二年的暑假,这时候已经是2017年中了。

整整一年的时间腿部不能进行有强度的运动,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以前积累下来的运动习惯被彻底的摧毁。

在这以前我是一个很喜欢打篮球的人,高中时即使是盛夏,也能顶着三十多度的日光和朋友在篮球场度过一个下午,然而从我右脚恢复之后,我就再也没有碰过篮球,因为已经没有这个习惯了。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习惯的力量。

一年的时间虽然可以摧毁我的运动习惯,但是无法摧毁我之前积累下来的运动成果,体重增加、身材走样、体能下降只会是一点点缺乏运动的日常积累下来的。从真·八块腹肌到九九归一,用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到我大三下时,虽然还可以看出肌肉的轮廓,但是线条感已经基本快丧失了。

大三下去蚂蚁金服实习时,被同事邀请着一起打篮球,这也是三年来的第一次。长期缺乏锻炼的身体突然迎来剧烈运动的直接感受就是,我可以感受到胸腔仿佛被一层胶带捆着,即使是大口的呼吸也丝毫不能给身体带来新鲜空气应有的感受。

两个月的实习,对我最大的好处反而是作为业余生活的篮球。不过很可惜,随着离职,这也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后来就是新冠疫情了,从2020年初开始,全国大范围地实行居家办公以及划区域的疫情管控。很多地方是连小区楼都下不去的,而那段日子里对时间的感知、饮食习惯、生活作息也是完全混乱的,我有时候甚至能够一天吃五顿,炸鸡、可乐更是家常便饭。

仅2020这一年,我就长胖了接近30斤,后来就一直维持着这个体重到了2021年的年底。这一阶段我的身体素质一直在下降,并在21年底触底。

改善饮食以及恢复运动

体重增加,除了年纪的增加导致新陈代谢减慢之外,不能否认绝大程度都是我自己混乱的饮食、极度缺乏的运动所导致的。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根源也就在这两者上:运动、饮食。

在健身的人群中,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三分练、七分吃。可以发现饮食对于减肥这件事的影响之大。而饮食中对于减肥影响最大的则应该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因此通过合理的食物搭配在保证能量摄入的前提下减少碳水化合物的占比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减肥办法。

不过考虑到我们绝大部分人只是普通人,而不是健身博主,因此我还是推荐以一个自己认为舒服的节奏去慢慢地改变。用力过猛只会导致不可持续的发展,而不会有第二个结果。

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不要过多地去考验自己的意志力,这是我的一个教训。

来到蚂蚁后,工作环境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就是公司有园区食堂了。并且蚂蚁A空间作为21年7月才投入使用的新园区,在食堂的投入也非常豪华,拢共有三个食堂可供选择,因此就有了调整食谱的基础。

如果没有公司食堂,那么调整食谱就会显得十分麻烦,正常的外卖通常都不会考虑碳水配比这种细枝末节的事情,而专门的所谓健康餐、轻食沙拉则又贵的离谱,商家利润奇高。

蚂蚁食堂里有类窗口叫做自选餐,其实就和学校里的食堂一样,不同的菜对应不同的价格,选好要吃的菜最后统一计价。这类窗口的优势就是可以自行搭配蔬菜、肉类以及米饭的比例。

虽然食堂也有健康餐,和外卖里的健康餐相比则显得实惠极多,但我还是极少去吃。因为太难吃了。我自认为也没有那么强的毅力去保证一直坚持这种习惯,索性从开始就不考虑将健康餐作为日常食物这条路子。

虽然这确实会使减脂的效率下降,不过这才是符合我承受范围的方式,因为我可以接受持续数年的运动来缓慢地达成减脂这个目的。

虽然俗话中练只占三分,但俗话也只能归于俗话,不能将其作为一个严肃的参考依据。相反的,锻炼在我的计划中重要程度更甚于饮食,因为除了减脂这个原因,我还需要达成锻炼体能这个目的。

去年底的时候,被组里的朋友带着一起去公司健身房跑步,也是从那段时间开始,我才恢复了断掉数年之久的运动习惯。一个刚恢复运动的人体力有多差呢?时速六公里的速度跑到两公里不到时,胫骨前面的那一块肌肉已经酸胀到跟石头一样坚硬,有过类似经历的朋友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

总而言之,体力极差!

就这样差不多保持一周两次的频率,一个月后才勉强可以做到以相同的时速跑完三公里。这时候也才将运动的频率偶尔拉到一周三次,因此这个过程坚持下来其实难度并不高,只是看是不是真的想去做这件事而已。

一周两次的频率其实比网上许多博主经常推荐的频率低了一半左右,不过考虑到实际体力、精力等情况,这样可能才是更适合我的。所以,如果
发现自己无法照着别人的计划坚持下去的时候,其实只是不合适罢了,能尽力而为就已经足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年四月份的时候也终于能以八公里的时速跑完五公里。拉长来看,和五个月之前相比进步是非常显著的,只是由于我对运动量的增加非常谨慎,所以这一过程才用了如此之久。

先在低时速下慢慢拉长距离恢复体力,再去考虑怎么提升速度,这个过程我做的谨慎而缓慢。我在体力还没很好的恢复时试过一次直接提高速度,然后就体会到了「心肺爆炸」可能不只是一个夸张形容词。

以超过自己能力的方式去锻炼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作法。

很多时候会感觉运动痛苦可能也正是因为过于高估了自己的体力现状以及体力提高的进度,导致了身体实际跟不上训练的强度,这时候就需要自己的意志力补上。然而我们不是专业运动员,大可不必去浪费自己的意志力,放宽心态一步一步来,最终也是能达成效果的。

后来

因为是从21年底开始恢复的运动,所以后来元旦的时候就想检验一下成果,因此就去选择去爬了四姑娘山的大峰,虽然最后没有能成功冲顶,但也不是因为体力不济,而是低估了年初冬季雪山里天气的恶劣程度。

五月份的时候又去爬了一座叫做乌库楚的新雪山,本来难度不大,但是碍于本人倒霉蛋体质,刚进山就连着下了三天雪。登山向导之前还专门调研过这座山的天气,确认天气应该没问题才来的。

可惜还是没能逃掉。

下完雪的山上,尤其是海拔四五千米的雪山,新雪的厚度是非常骇人的。大本营海拔是4000来米,这里的雪深很浅,估计就五六厘米,然而随着前进,在海拔4400米的地方时,雪深已经到达了一米五左右,经常一脚下去后瞬间就被雪埋到胸口处,爬出来又会浪费大量的体力,因此只能四肢并用地带着冰镐在雪上爬行。即使C1营地已经近在眼前,然而前方已经无路可走,并且路况已经危险到原住民的背夫即使多倍加价也拒绝继续向上,只得全体下撤。不过后来想一想,即使到了C1营地,再往上的冲顶路本就是常年积雪区,加之这次的新雪,雪深两米往上恐怕也是大有可能的,也就放下了。

照片

图里的红线就是我们后来前进的路线,到达红线末端时决定下撤。

从大本营出发、到开始趟雪地翻雪坡,再到碍于雪深决定全体下撤,整个路程用时十个小时多一些,却只是在短短的四百米海拔里折腾。考虑到海拔四千多米时氧气已经非常稀薄以及接近零下二十多度的低温,这十个小时远比想象来的困难的多,下撤完成后,向导说最后一段路时我的嘴唇已经发紫的厉害了。徒步、高海拔徒步、高海拔雪山攀登,这是三种截然不同的强度。如果不是有恢复性运动,我想我连最初两个小时的雪地徒步都坚持不下来。

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是,作为进度最快的一组,我们在看到雪深不可为后下撤到大本营休息一夜,于第二天早上遇上了后续进山的队伍,即使我们告知了山上的雪况,他们也还是选择继续前进,毕竟钱已经交了,上不上的去不说,起码得走这一遭,我们也只能报以祝福,而据我所知,五一这段时间最终还是没有队伍冲顶成功。

这个经历对我的直接影响就是,爬完之后整个人修整了一个月,心态、晒伤这些才渐渐缓过来。这也是我第一次对“八公里时速跑完五公里”这样一个对体力的数值描述有了真实体感。再看看朋友圈里一小时十公里的猛人们,只能感到一阵佩服。

回头看这小半年的运动经历,其实反而感受不到太多所谓的坚持的喜悦,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到点了就会自然地感觉应该去做这么一件事,或许这才是常态。

那么下一个目标,九公里时速跑完五公里!